范仲淹

端午时节话忧乐,千年家国一脉承!

范仲淹精神传承  2025/5/26 15:28:15

  端午临仲夏,粽香寄幽思。当龙舟竞渡的鼓点唤醒汨罗江畔的千年记忆,我们缅怀的不仅是屈原的赤胆忠心,还有另一位与端午渊源深厚的先贤——范仲淹。他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  之乐而乐”的胸襟,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,更以独特智慧将端午民俗升华为济世良方。今日,让我们穿越千年,品读范公与端午的文化共振。

  一、忧民之心:端午赈灾的“龙舟经济学”

  公元1050年,吴中饥荒肆虐,饿殍遍野。时任知州的范仲淹却一反常态,大张旗鼓组织龙舟竞渡,甚至宴饮湖上。御史弹劾他“不顾百姓死活”,真相却令人惊叹:他深知富户唯有仓廪丰足,方有闲情游湖。于是以赛龙舟为引,带动富户消费,让贫者通过划船、搬运、贩卖谋生,暗藏“以富济贫”的智慧。一场民俗盛会,竟成“无痕赈灾”的妙策,救活万千饥民。

  金句:粽叶裹住的不仅是糯米,更是古人“以俗为舟,渡民于难”的智慧。

  二、家风传承:端午家宴里的“忧乐观”

  范仲淹一生清贫,非宴客不食肉,妻子荆钗布裙,却将俸禄尽散于民。次子范纯仁成亲时,仅想添置罗绮幔帐,范仲淹怒斥:“若用此物,吾当焚之!”最终婚礼简朴如常,唯留“俭以养廉”的家训。而今端午家宴,何妨以范公为镜?一箪食、一瓢饮间,传承“忍穷守志”的品格,让团圆饭成为家风课堂。

  金句:最好的“粽礼”,不是珍馐美馔,而是刻进骨血的家国担当。

  三、治水兴邦:从“端午汛”到千年堤

  “碧云天,黄叶地”的诗人,亦是治水能臣。任苏州知州时,他亲赴泥泞,提出“修围、浚河、置闸”三策,疏浚河道百里,筑起“范公闸”“范公堤”,终结水患噩梦。端午前后江南多雨,古人称“端午汛”,范公以工程之力化灾为利,恰如屈子投江激起的千年回响——以生命赴使命,以孤勇换安澜。

  金句:水能载舟亦覆舟,唯心怀苍生者,方配称“龙的传人”。

  四、文脉相承:忧乐精神照古今

  屈原投江,以死明志;范公临江,以生践道。两人皆在农历五月离世,同以洞庭湖水书写千古绝唱:一者“哀民生之多艰”,一者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范仲淹更将屈子的孤傲化为入世担当,既敢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直谏君王,又能“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寄情家国。这种刚柔并济的文人风骨,恰是端午精神的另一重注解——既要有屈子的赤诚,更需范公的笃行。

  金句:龙舟竞渡争的是刹那风流,忧乐之道争的是万世太平。

  今日端午,我们饮雄黄、悬艾草,不仅为驱邪避疫,更为铭记那些以智慧护苍生、以清廉塑家风的先贤。范仲淹用一生证明:真正的文化传承,不在庙堂之高,而在百姓之需;不在口号之响,而在行动之实。愿你我剥开粽叶时,亦能品出这份跨越千年的“忧乐之味”——粽香悠长,初心不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