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范公堤”遇见钱塘潮:一场跨越千年的治水精神传承
在苏州天平山麓的范仲淹纪念馆,一幅明代《范公堤图》与杭州“数字老兵”服务平台的数据屏并置展出——前者记录着北宋名臣修筑捍海堤的壮举,后者实时跳动着退役军人就业、医疗、教育等数据。这种时空交叠的策展设计,正揭示着范仲淹精神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鲜活生命力。
一、苏州:从义庄制度到“退役无忧”生态圈
范仲淹晚年捐尽家财设立的范氏义庄,不仅开创中国慈善信托先河,更暗含现代社会保障的底层逻辑:通过土地永续经营、动态分配机制,构建起覆盖宗族生老病死的保障网络。其中“外姻亲戚遇灾可济”的条款,打破了血缘壁垒,与现代退役军人服务“普惠性”理念不谋而合。
今日苏州正将这种智慧注入新时代双拥工作:
创业共富基金:借鉴义庄“以产养人”模式,政府联合民企设立50亿规模基金,退役军人可通过“技能入股”参与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。
全周期成长档案:仿效义庄“人口簿”管理,为每位退役军人建立从服役到退休的数字化档案,动态匹配教育培训、岗位推荐等137项服务。
文脉传承计划:在范公创办的苏州府学遗址开设“将校书院”,邀请退役将军讲授国防教育课,让军事智慧反哺社会治理。
二、浙江:数字治理背后的“制度清泉”
范仲淹治浙时“修围、浚河、置闸”的治水三策,本质是通过系统治理平衡各方利益。这种思维在当代浙江退役军人事务中焕发新生:
“老兵码”生态系统:集成237项服务的数字平台,犹如现代版“动态水闸”——教育培训、医疗优先等资源根据个人需求智能调配,避免“旱涝不均”。
“枫桥经验”军事版:借鉴范仲淹戍边时“团结诸羌”的策略,3万名“迷彩网格员”深入社区化解矛盾,2024年基层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.6%。
山海协作工程:参照“范公堤”抵御海潮的物理屏障,建立退役军人创业东西部协作机制,浙商集团为中西部退役军人提供“品牌+渠道”赋能。
三、河南:从应天书院到“荣誉共同体”构建
在商丘应天书院遗址,新落成的退役军人荣誉馆与千年学府比邻而立。这里曾是范仲淹执教之地,他首创的“分斋教学法”,强调因材施教与家国情怀并重,恰与现代退役军人转型教育理念共鸣:
“将星淬火”计划:依托郑州军事院校资源,开设无人机操作、应急指挥等特训课程,40%参训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“兵支书”。
“黄河安澜”突击队:借鉴范仲淹“不以物喜”的豁达,组建2万人的退役军人抗洪抢险队伍,2023年郑州特大暴雨中转移群众12万人次。
“忧乐指数”评价体系:将范仲淹精神具化为30项考核指标,公务员晋升时需提交退役军人服务案例,制度性保障“尊崇”落地。
四、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:当“先忧后乐”遇见人类命运共同体
从联合国将范仲淹思想列为“可持续发展东方智慧”案例,到郑州抗洪现场中外志愿者共诵《岳阳楼记》,这种精神早已超越地域界限。在苏州工业园区,德国退役军官参与“范仲淹社会治理研修班”;在义乌国际社区,外籍商人通过“老兵驿站”学习中国双拥文化——这恰是范仲淹“天下观”的当代诠释:真正的文明传承,从不是复刻历史场景,而是让精神基因在不同土壤中萌发新芽。
站在天平山范仲淹手植银杏下,看叶片飘落划出千年轨迹:它曾见证义庄赈济流民的温暖,今又目击“退役无忧”生态的构建。从“范公堤”到“数字堤”,从应天书院到将校课堂,变的是技术形态,不变的是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的精神血脉。当我们在制度设计中注入这份千年忧乐,便是对“最可爱的人”最深情的致敬——因为,尊崇英雄的文明,永远年轻。